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心理咨詢師論文:佛教信仰與地震災區(q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咨詢師論文:佛教信仰與地震災區(q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更新時間:2014-03-04 09:56:57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心理咨詢師論文:佛教信仰與地震災區(q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論文摘要】 目的 探討佛教對震后老年信徒心理健康的影響。方法 將216名受災老年人按照信仰佛教和無宗教信仰分為兩組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兩組被試的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等人口學特征完全匹配。結(jié)果 震后佛教信徒心理健康總分、情緒體驗、適應能力的修正均數(shù)皆低于無宗教信仰者(F總=7.15,P<0.01;F情緒=11.32,P<0.01;F適應=6.80,P<0.05),抑郁修正均數(shù)高于無宗教信仰者(F抑郁=10.64,P<0.01)。結(jié)論 佛教信仰對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有消極影響,信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無宗教信仰者。

  【論文關(guān)鍵詞】 佛教信仰;老年佛教信徒;心理健康;地震災區(qū)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Buddhism belief of elderly believers′ mental health statu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216 aging survivors were divided into Buddhism?belief and non?belief groups. All people were administered by Chinese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general level of Buddhism?group was lower in Buddhism?belief group than that in non?belief group. Same tendency existed i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dapt ability dimensions. The depress score was higher in Buddhism?group believers. Conclusions Aging Buddhism believers show a worse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the aftermath of Wenchuan earthquake.

  【Key words】 Buddhism belief; Aging Buddhism believers; Mental health status; Wenchuan earthquake

  宗教信仰作為信仰者重要的認知因素,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抑郁、主觀幸福感等心理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Gartner等〔1〕對近200個有關(guān)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關(guān)系的結(jié)果進行元分析,認為兩者之間主要是正相關(guān),但是很多方面仍不明確。在臨床工作中,醫(yī)生通過強化癌癥或其他絕癥患者所信奉的宗教信仰,可以有效緩解其情緒問題,促進其恢復〔2〕。Plant等〔3〕發(fā)現(xiàn)信徒參與宗教活動次數(shù)越多,其主觀幸福感越高,抑郁、自殺、藥物依賴的發(fā)生率越低。某些宗教儀式(如禱告、誦經(jīng))可促進某些腦區(qū)的活動,使個體心情輕松,有助于人們克服失去親人的悲傷,還可以作為預防老年抑郁癥的“保護”因素〔4~6〕。但是,遭遇過創(chuàng)傷事件、罹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基督徒,其信仰水平下降,一些人甚至不再信仰宗教〔7〕。在應對某些壓力巨大的生活事件時,一些宗教理念(如避世)反而會讓個體的抑郁癥狀增強〔8〕。因此,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guān)系仍不確定。本研究通過對比震后4個月極重災區(qū)信佛者和無宗教信仰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討佛教對極重災區(qū)老年信徒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預期信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無宗教信仰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川縣安昌鎮(zhèn)竹林板房區(qū)和永興板房區(qū)216位意識清晰、智能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的受災群眾。根據(jù)年齡分為老年前期(55~59歲)、老年期(60~74歲)、老老年期(75歲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編受災群眾信息調(diào)查問卷 第一部分為人口學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婚姻、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震前軀體疾病史和心理疾病史等。第二部分為地震期間經(jīng)歷問卷,反映受災群眾的創(chuàng)傷程度,共8個題目:地震中是否被困,是否受到比一般擦傷嚴重的傷,是否感到恐懼,是否有親友遇難,是否有親友受傷,有無目睹房屋倒塌,是否目睹死亡,是否目睹或接觸尸體。采取2點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地震帶來的創(chuàng)傷越嚴重。

  1.2.2 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定 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CMHI?E)共65題,包含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評價、人際交往、適應能力五個分量表,4級評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題,4級記分,滿分60分,小于15分為無抑郁癥狀,16~19分為疑似抑郁癥,20分及以上為有抑郁癥狀 〔9〕。

  1.3 調(diào)查程序 汶川震后4個月,由經(jīng)過培訓的志愿者在獲得老年人知情同意后,逐項詢問各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χ2檢驗等方法進行分析。

  2 結(jié) 果

  2.1 兩組人群基本信息 兩組人口學變量經(jīng)χ2檢驗,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無顯著差異(見表1)。兩組人群的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的得分皆呈正態(tài)分布。信佛組與無宗教信仰組中,各有93.3%、84.2%被試者以前無可怕事件經(jīng)歷,55.6%、52.6%曾在地震中被困在高樓或瓦礫中,84.4%、81.3%曾目睹房屋損毀,86.7%、88.9%經(jīng)歷地震時感到非??謶?,48.9%、24.6%的被試者軀體受傷,88.9%、

  56.7%有親友在震中遇難,55.6%、35.1%有親友在震中受傷,53.3%、29.2%曾目睹死亡,71.1%、38.0%曾親眼目睹或接觸尸體。對兩組在地震期間的經(jīng)歷進行χ2檢驗,兩者在有無受到比一般擦傷更嚴重的傷、是否有親友受傷、是否有親友遇難、是否目睹死亡和有無目睹或接觸尸體五方面存在顯著差異(χ2受傷=10.84,P<0.01;χ2親友死亡=15.89,P<0.01;χ2親友受傷=8.89,P<0.01;χ2目睹死亡=8.73,P<0.01;χ2目睹接觸尸體=13.44,P<0.01)。表1 信佛組和無宗教信仰組人口學特征及比較

  2.2 信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地震期間經(jīng)歷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α)為0.647,表明問卷信度較好。多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地震期間經(jīng)歷與其他變量均無交互作用,可以作為協(xié)變量。按照信佛和無宗教信仰把被試分成兩組,以心理健康總分和抑郁分為因變量,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為控制變量,地震期間經(jīng)歷分為協(xié)變量,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宗教信仰、性別兩變量對個體震后心理健康總分、抑郁總分影響顯著,地震期間經(jīng)歷和其他人口學變量對個體心理健康總分、抑郁總分影響不顯著。見表2。表2 信仰佛教對心理健康影響協(xié)方差分析表1)P<0.01,2)P<0.001

  同理,對心理健康量表五個維度得分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對認知效能維度,地震期間經(jīng)歷作用不顯著,宗教信仰、性別變量作用顯著(F宗教信仰=5.63,P<0.05;F地震經(jīng)歷=0.28,P>0.05;F性別=8.13,P<0.01);對情緒體驗維度,地震期間經(jīng)歷和宗教信仰的作用皆顯著(F宗教信仰=11.32,P<0.01;F地震經(jīng)歷=5.81,P<0.05);對適應能力維度,地震期間經(jīng)歷、宗教信仰、性別作用顯著(F宗教信仰=6.80,P<0.05;F地震經(jīng)歷=6.35,P<0.05;F性別=7.44,P<0.01);對人際關(guān)系維度,地震期間經(jīng)歷和宗教信仰的作用皆不顯著(F宗教信仰=0.21,P>0.05;F地震經(jīng)歷=2.40,P>0.05);對自我評價維度,地震期間經(jīng)歷作用顯著,宗教信仰作用不顯著(F宗教信仰=0.02,P>0.05;F地震經(jīng)歷=4.63,P<0.05)。

  對兩組人群心理健康得分的修正均數(shù)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信佛者和無宗教信仰者在心理健康總分、認知效能、情緒體驗、適應能力和抑郁得分方面差異皆顯著。信佛者的心理健康總分低于無宗教信仰者,抑郁水平高于無宗教信仰者。見表3。表3 兩組人群協(xié)方差分析修正均數(shù)對比

  協(xié)方差分析表明,宗教信仰和性別在心理健康總分、抑郁以及認知效能、適應能力維度差異顯著。進一步分析顯示兩者在認知效能維度有交互作用(F=7.35,P<0.01),其他維度交互作用不顯著。事后檢驗表明,宗教信仰主效應顯著,信仰佛教的男性其認知水平低于無宗教信仰男性,而信仰佛教的女性認知水平高于無宗教信仰的女性。

  3 討 論

  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基督教信徒為研究對象。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國佛教由印度佛教演化而來,迄今已有2 000余年的歷史。中國佛教思想中的“無空無我”、“慈悲觀”、“禪定”等理念,能夠滿足個體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它主張助人為樂,對世間萬物拿得起,放得下,引導個體建立豁達、開放的人生態(tài)度,保持松靜愉快的心態(tài)〔10~12〕。也就是說,信仰佛教能夠讓個體的心理保持穩(wěn)定。

  本研究表明,震后4個月信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無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表明地震對信佛者產(chǎn)生的沖擊和負面影響更大。

  ; 研究者對宗教信仰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有多種解釋:宗教信仰可以為個體提供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和新知識,有利于促進其心理健康 〔13〕;它是完全不同于心理和社會加工的一種體驗〔14〕,絕大多數(shù)宗教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法,在一些自我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宗教信仰能夠提供完整的答案;宗教信仰和個體的身心健康、主觀幸福感以及社會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也許源于宗教信仰對個體產(chǎn)生的自我控制或自我約束感〔15〕等。

  一些學者認為個體的信仰會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創(chuàng)傷事件會破壞信徒已有的信息加工模式,甚至改變其加工模式。當個體遇到創(chuàng)傷事件時,首先會盡力運用已有的知識或加工體系去同化新的信息〔16〕。如果先前的知識不能解決面對的問題,個體會感到不知所措,心理防御機制開始起作用,同時伴發(fā)某些情緒(如害怕、沮喪、絕望等)。若要接受新信息,就必須改變信息本身,或者改變原有信息加工模式〔7〕。中國佛教的核心思想認為“萬物皆有佛性”,即重視自然物的價值,所謂自然物不僅包括有情感的動物,也包括沒有情感的植物,無機物;主張“眾生平等”,“慈悲為懷”,具有不殺生、素食、放生的規(guī)定和行為。這些都反映了佛教信徒對生命的尊重、珍惜和敬畏。汶川地震發(fā)生后,無數(shù)個家園瞬間粉碎,上萬個生命瞬間消失,大量破壞性的闖入信息與佛教信仰者舊有的信息加工模式發(fā)生沖突,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思想和行為。

  “業(yè)報論”是佛教的另一個核心思想。它認為個體只要做出活動,必定會得到相應的結(jié)果。佛教理念堅持“拒惡從善”的觀點,肯定“善良戰(zhàn)勝邪惡”的必然性,強調(diào)個人對自己行為的責任。這一點對于老年人,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和心理安慰作用〔11〕。汶川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很多人的遇難是突發(fā)性、偶然性的。如果老年佛教信徒以“業(yè)報論”評價汶川地震,認為“天災”是上天對人類、或是對自己的懲罰,就會產(chǎn)生負罪感、陷入自責,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人際疏遠、時常擔憂焦慮,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健康水平逐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信徒將佛教信仰等同于單純的燒香拜佛。他們的宗教信仰往往不是出于對崇拜對象的虔誠信奉和超自然力量的真摯信仰,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功利目的,希望通過燒香、做法事,向神靈祈求平安、好運〔17〕。在這種信仰動機下,個體很容易在地震后產(chǎn)生“祈求平安反得災禍”的沖突理念。這也是造成信徒心理失衡的一個原因。

  災難事件發(fā)生后,個體遭遇的傷害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最直接因素。它包括個體軀體的傷痛、親人遇難、目睹事件過程等。在不同類型的災難事件中,個體經(jīng)歷的創(chuàng)傷水平不同,心理應激強度不一致,心理健康變化的水平也有所區(qū)別。一般創(chuàng)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為正相關(guān)〔18,19〕。本研究中,通過將地震期間經(jīng)歷作為協(xié)變量,研究者控制了其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佛教信徒整體的創(chuàng)傷水平高于無宗教信仰者,主要是由于信佛組數(shù)量較少引起的。此外,通過對交互作用的分析,提示佛教信仰對不同性別人群的認知效能作用機制可能有差別。當然,調(diào)查問卷時使用的自評方法也會使結(jié)果產(chǎn)生主觀性。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是樣本數(shù)量較少,而且對于信佛組被試的信仰生活態(tài)度與行為未進行深入調(diào)查,所以結(jié)論有局限,需在未來的橫向和縱向研究中予以進一步檢驗、跟蹤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Gartner J,Larson DB,Allen GD.Religious commitment and mental health: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J Psychol Theology,1991;19:6?25.

  2 Taylor NM.Utilizing religious schemas to cope with mental illness〔J〕.J Relig Health,2001;40(3):383?8.

  3 Plant TG,Sharma NK.Religious faith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In: Plante TG,Sherman AC.(Eds.) Faith and healing: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240?61.

  4 Lazar SW,Bush G,Gollub R,et al.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of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and meditation〔J〕.Neurol Report,2000;11(7):1581?5.

  5 Davidson RJ,Kabatzinn J,Schumacher J,et al.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J〕.Psychosom Med,2003;65:564?70.

  6 Fountoulakis KN,Siamouli M,Maqiria S,et al.Late?lifedepression,religiosity,cerebrovascular disease,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in the elderly:interpreting the data〔J〕.Med Hypotheses,2008;70(3):493?6.

  7 Falsetti SA,Resick PA,Davis JL.Changes in religious belief following trauma〔J〕.J Trauma Stress,2003;16(4):391?8.

  8 Smith TB,McCullough ME,Poll J.Religiousness and depression:evidence for a main effect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J〕. Psychol Bull,2003;129(4):614?36.

  9 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出版社(增訂版),1999:86?8.

  10 劉俊明.佛教文化中的心理衛(wèi)生與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3(4):69?70.

  11 嚴 冬.佛家的禪定與心理健康〔J〕.宗教與文化,1997;1:41?2.

  12 黃國勝.佛教與心理衛(wèi)生〔J〕.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3):337?9.

  13 Stone HW,Cross DR,Purvis KB,et al.A study of the benefit of social and religious support on church members during times of crisis〔J〕. Pastoral Psychol,2003;51(4):327?40.

  14 Pargament KL,Magyar?russell GM,Murray?Swank NA.The sacred and 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religion as a unique process〔J〕.J Soc Issues,2005;61:665?87.

  15 McCullough ME,Willoughby BL.Religion,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associations,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Psychol Bull,2009;135(1):69?93.

  16 Irwin GS,James HJ.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ife changes:development of the life experiences survey〔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78;46(5):932?46.

  17 麥小宇.民間信仰中的燒頭香〔J〕.五臺山研究,2008;4:8?12.

  18 Breslau N,Kessler RC,Chilcoat HD,et al.Traum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the 1996 Detroit area survey of trauma〔J〕.Arch Gen Psychiatry,1998;55(7):626?32.

  19 Haden SC,Scarpa A,Jones RT.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nd injury: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for young adults〔J〕.Pers Ind Differ,2007;42(7):1187?98.

 

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考試成績查詢專題 網(wǎng)校代報名服務! 2014上半年各地報名時間

心理咨詢師各級別歷年真題大匯總 在線???/STRONG>

更多信息敬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交流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